- 成都優普環保設備工程有限公司
- 電話:183-2853-8768
- 郵箱:1728748202@qq.com
- 網址:www.hebeijx.com.cn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成都現代工業港北片區港泰大道38號
當前位置:首頁>>行業動態
鄉村振興污水治理要先行 |
發布者:成都優普環保設備工程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5/16 點擊次數:5515 |
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農村污水治理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發展理念,落實生態優先戰略,實現鄉村振興的一項基礎性、先導性、長期性工作。當前,我區農村水環境污染問題不容忽視,無論是為鞏固“清潔鄉村”“生態鄉村”“宜居鄉村”的建設成果,還是為推動“幸福鄉村”建設,都必須解決這個難題。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多管齊下,上下聯動,標本兼治,綜合施策。
一、堅持科學規劃,有序發展養殖業 在嚴格執行有關政策法規的基礎上,結合各地脫貧攻堅工作實際,科學規劃畜禽養殖場的布局和規模,堅決杜絕隨意違規亂建行為,防止新增污染源。要科學劃分畜禽養殖禁養區、適養區和限養區范圍,明確畜禽養殖場選址條件。 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要按照國家總量減排有關要求,根據環境承載能力和土地消納能力,建設完善畜禽養殖場(小區)雨污分流、糞污收集系統和廢棄物貯存設施,鼓勵采取單獨清除糞便的“干清糞”工藝和固液分離工藝。其中,對周邊消納土地充足的畜禽養殖場(小區),鼓勵采取“種養結合、生態還田”模式;對周邊消納土地不足的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鼓勵采取糞污加工制肥或深度處理工藝,達到國家相關標準后再行還田利用或達標排放。 規定業主新建養殖場要逐級申報,在村鎮審核的基礎上,組織縣環保、水產畜牧、水利等部門現場審核,杜絕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旅游景區、人口集中區等禁養區新建養殖場。嚴格執行環保“兩先兩后、三同時”制度,即“先環評、后建設,先驗收、后投產”,要將沼氣池、沼液儲存池、堆糞池等防污設施與畜禽圈舍等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交付驗收。對不執行該制度,污染防治措施不落實的堅決不予驗收發證。 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準保護區,嚴格執行《廣西壯族自治區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禁止網箱養殖和畜禽養殖。在非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準保護區的山塘、水庫、河流等水面養魚、養鴨,也要充分考慮環境承載能力,落實限養和治污措施。 二、以需求為導向,切實做好生態種養技術研發和推廣 生態種養技術的運用和推廣,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條件。做好生態種養技術研發和推廣,一要增加經費投入。建議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設立生態種養技術研發專項經費,加強對種養結合、農牧結合、農林結合等先進適用生態種養技術的深入研究和推廣應用。二要加強學科建設。建議自治區鄉村辦與自治區科技廳、教育廳等部門加強對接溝通,梳理總結基層鄉村建設的生態技術需求,根據我區高校相關學科設置,優化學科布局,設立3~5家生態技術重點研發中心,加強相關專業人才培養。三要實行產學研相結合。建議自治區科技廳等相關部門在統籌規劃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重大科研項目時,優先考慮廣西鄉村振興實際需求,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入鄉村振興實用生態技術研究工作中,及時推廣運用研究成果。 三、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綠色循環經濟是物質循環利用、高效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從我區實際出發,農村發展綠色循環經濟,要以沼氣為紐帶,大力推廣豬(牛、羊等)—沼—糧(菜、果、林、牧)“三位一體”生態農業循環利用模式,并把發展沼氣與農村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改居相結合,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要通過政府搭臺,完善沼液輸送管網等基礎配套設施,鼓勵農牧、農林結合,結對消納沼液,構建沼液循環利用體系:一是規模養殖場與規模種植基地結對利用沼液;二是養殖場與周邊農戶綜合利用沼液;三是養殖場內沼液處理尾水循環綜合利用。通過上述措施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形成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長效機制。農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指導監督農藥、化肥等的使用,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技術,遞減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引導施用有機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做好農膜等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和生產技術培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四、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農村污水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民生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要以財政獎補資金為引導,鼓勵吸引工商資本、銀行信貸、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污水治理,多渠道解決投入不足的問題。一是繼續加大各級財政支持力度。財政、發改、水利、環保、住建、農業、林業和交通運輸等部門,要抓住資金預算和項目規劃的有利時機,在農村污水治理上向中央爭取更大的支持,并充分整合涉農資金用于農村污水治理。除自治區財政本級籌資外,各級財政也要盡力籌措農村污水治理資金。同時,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發揮它的杠桿作用,用財政資金去吸引社會資金,包括采取貼息、保險等方式,盡可能動員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村污水治理中。二是搭建各類投融資平臺,最大限度利用社會資金。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開辟信貸“綠色通道”, 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生態項目特許經營權、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權以及林地、礦山使用權等作為抵押物進行抵押貸款,引導金融資金參與農村污水治理;支持民間資本以BT、BOT、BTO、BOO等形式,參與農村污水治理等工程建設;完善“一事一議”制度,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堅持自愿捐贈、尊重意愿、公開透明的原則,向社會廣泛募捐,注意發揮農村經濟能人、鄉賢的作用,共助農村污水治理。另外,可以向村民征收少量污水治理費用,一方面提高村民的環境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可對污水的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及維護提供支持。三是加強對農村污水治理資金的使用監督。要進一步健全制度,嚴格執行資金使用監管責任制度和項目招投標制度、報備制度、公示制度、審計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對農村污水治理資金使用情況開展監督檢查,確保資金(包括物資)合理安排,及時、足額到位,杜絕挪用、流失等現象發生,使之用得其所,發揮最大效用。 五、不斷開拓創新,建立和完善農村污水治理體制機制 完善的體制機制是常態化、長效化推進農村污水治理重要保證。建立和完善體制機制,一是建立和完善領導干部、部門聯系幫扶農村污水治理制度。自治區、市級領導聯系縣,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干部包村屯,做到每個村屯都有黨政領導聯系、有部門幫扶、有干部駐村指導,形成持續幫扶幫建機制。同時,要整合各方力量,加強協調和統一指揮,并注意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形成農村污水治理整體合力。二是建立和完善農民參與農村污水治理機制。農村污水治理從規劃、建設到管理、經營,必須按照群眾意愿開展,集中群眾力量推進,使農民群眾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成為農村污水治理的主體,把“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使由政府重點打造逐漸轉變為群眾自覺建設。三是建立和完善農村污水治理考核機制。研究制定農村污水治理的考核指標和考核辦法,并將考核結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和領導干部考核體系,作為評先評優、干部選拔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四是建立和完善農村污水治理督查機制。把督促檢查作為推進污水治理活動取得實效的有力抓手,持續開展“自查、互查、抽查”和專項督查、暗訪督查,并對督查情況適當予以曝光,層層傳導壓力。對于暗訪發現的問題,要求主要責任人限期整改到位,并強化督查考核成果運用,達到獎勤罰懶、問責增效的目的。五是強化農村污水治理法制保障。制定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鄉村污水治理條例》,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機制,解決生態環境領域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生態違法犯罪行為得不到有效打擊的問題。 六、加強農村污水治理輿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要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為農村污水處理營造良好的理論環境、思想環境和輿論環境。一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向廣大干部群眾宣傳農村污水治理的重要性,不斷提高防治的自覺性、主動性。進一步加大對《環境保護法》《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及《關于畜禽養殖適養區、限養區和禁養區的劃分范圍及標準》的宣傳力度,提升社會各界對農村污水處理的認識。新聞媒體要深入挖掘在農村污水治理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同時,曝光各種與農村污水治理背道而馳的行為,有效行使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職能。二是宣傳教育工作要進村入戶。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環境保護知識和政策法規的宣傳,通過制定村規民約、生態環保電影進村屯、生態環保張貼畫進農戶、生態環保標語上墻,舉辦科普教育和生態建設培訓班,組織生態建設文藝專場演出、發放生態環保手冊等形式,使群眾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逐步接受生態文明的新觀念、新思想,并以實際行動支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文章來源于《當代廣西》 |
上一條:城鎮污水處理三年行動方案發布 | 下一條:重慶整治污水偷排偷放行為專項行動初獲成效 |